未来交通:智能汽车配置趋势(附60页报告)

日期:2024-12-05 来源:商用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

  至2024年H1,新能源车智能座舱市场渗透率已经突破80%,达到84.3%。较2019年的23.2%,增长了61.1个百分点。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产品智能化正在快速的提升,车联网、OTA在线英寸以上中控屏和语音识别功能慢慢的变成了了很多车型的标准配置,也慢慢的变成为消费者购车的必备需求。新兴的便利性配置正在迅速增加,例如手机APP远程控制、Wi-Fi热点。

  分品牌类型看,至2024H1,中国新势力(无主机厂背景)和海外豪华品牌车联网市场渗透率已达到100%。中国主流和中国新势力(有主机厂背景)也已达到90%。

  唯有海外主流品牌不升反降,虽然2021年开始快速提升,一度超越中国主流品牌,但2023年开始渗透率明显下滑,至2024H1渗透率不足90%。分指导价区间看,10万及以下2022年开始快速追赶,虽然还不能与其他阵营比肩,但至今也已达到56%的渗透率。

  中国品牌在OTA在线市场渗透率方面表现突出,三个阵营均领先外国品牌,至2024H1,均突破了85%。海外主流品牌虽然2022年开始发力,快速向上,但至2024H1仅达到60%的水平。海外豪华品牌持续波动向上,至2024H1已达到与中国主流品牌相当的水平。即便是装配了OTA在线升级,也需要能配套高频的更新才有意义。很多品牌只是一味地追求标配,却忽略了长期的服务的品质,只能给用户带去负面体验。

  中控大屏是智能座舱的一个核心配置,也是很多消费者愿意为之埋单的配置之一,很多便利性功能和酷炫的个性化效果都是依托中控大屏完成的。

  至2024H1,全部品牌阵营的市场渗透率均达到了90%以上,几近全面普及。其中海外主流品牌经历了2023年的同比下滑后,再启航,2024H1超越中国主流品牌,主要贡献来自大众和别克品牌。

  分品牌类型看,至2024H1,除了海外主流品牌之外,其他阵营语音识别控制管理系统的市场渗透率均超过90%。海外主流品牌虽然也在持续上市,但2023年开始渗透率呈现出下降态势,至2024H1渗透率仅83%,与市场主流水平差距较大。

  分指导价区间看,2023年开始,10万及以下市场渗透率增长进入快车道,全部得益于中国主流品牌的贡献,占比91%。

  Wi-Fi热点,可实现在车内搜索相应的车载Wi-Fi信号登陆连接,开启无线上网体验。在手机流量为王的当下,这项配置略显鸡肋。

  分品牌类型看,中国品牌渗透率快速实现覆盖,海外豪华品牌2022年发力,迅速增加后进入平台期,海外主流品牌虽然仍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分指导价区间看,30万以下渗透率迅速增加,特别是10万及以下,至2024H1渗透率已超越50万以上高端车。

  分品牌类型看,中国新势力(无主机厂背景)渗透率遥遥领先,毫无竞争对手,至2024H1,已经

  超过50%。其中理想汽车在售车型100%标配。装配副驾驶娱乐屏固然容易,但如果不配以优秀的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研发,只会显得鸡肋,这或许也是另外的品牌阵营增长乏力的原因之一。

  不过,成本可控也不代表成本低,因此分指导价区间来看,50万以上市场渗透率增长稳定且快速向上,至2024H1,已由2019年的0%跃升至22.5%。

  分品牌类型看,中国新势力品牌遥遥领先其他阵营。后排多媒体屏幕是后排娱乐的基础硬件设备车上娱乐,后排乘客其实需求更大,只是碍于车内空间布局、成本控制等原因,以往只会在中、大型豪华车上出现。

  同时,当下时代的后排娱乐也不再仅仅是观看视频,这对车企研发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车内/环境氛围灯一直以来都是豪华品牌的配置,营造车内视觉氛围,提升视觉体验,彰显尊贵中国新势力(无主机厂背景)2020年快速降温,虽然2021实现回升,但增长较为乏力,至2024H1渗透率仅为54%。

  中国新势力(有主机厂背景)起步较晚,但2022年开始突然发力,逐年快速提升,至2024H1已经超越一众品牌,紧随海外豪华身后,主要贡献来自极氯、埃安、腾势和深蓝汽车。

  海外品牌对手机互联/映射情有独钟,2019年实现较高渗透率后持续走高,稳步前行。至2024H1,渗透率均超过7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新势力(有主机厂背景),在2021年渗透率取得第一名后迅速下滑,虽然2024H1扭转局势向上,但渗透率也仅为58%。

  分指导价区间看,除了10-30万细分市场小幅上升,其他细分市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行态势进入车内后便摆脱手机操作其实是最为合理的,安全且更便利,但前提是座舱交互的设计要做到极致好用。

  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是AR增强现实技术和HUD抬头显示功能的结合,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信息叠加在三维道路环境中,视觉特效与真实道路元素相匹配,不仅仅可以拥有更大的视场角和更远的成像距离,且能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信息展示。

  分品牌类型看,唯有中国新势力(有主机厂背景)对其兴趣更大,较高的标配率令其市场渗透率表现遥遥领先其他阵营。分指导价区间看,20-30万细分市场明显发展更迅速,至2024H1渗透率已经由O跃升至22%。

  手势控制,即通过摄像头、传感器接收手势操作,然后开启相应的车辆功能。分品牌类型看,至2024H1,除了中国新势力(无主机厂背景)还在乐此不疲的直线上升,其他阵营渗透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如果语音控制功能做的足够好,谁还会去学习手势控制呢?学习成本高,驾驶过程中操作还会存在一定安全风险隐患,体验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手机APP远程控制指,车主可通过手机APP完成检查车辆状态、远程控制车辆、售后服务预约以及一键呼叫道路救援等功能。分品牌阵营看,2021年各个阵营均加速快跑。

  至2024H1,中国新势力(无主机厂背景)渗透率已达到100%,中国新势力(有主机厂背景)也达到了98%。分指导价区间看,10万及以下虽然起步晚,2021年才开始发力,但至2024H1渗透率也实现了95%的突破。

  至2024H1,新能源汽车市场L2级智能驾驶渗透率已达到50%。其中,2023年360全景影像突然发力,一举跃升至冠军位置,至2024H1渗透率达到58%。

  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安全类配置主动刹车在2022年实现了飞跃性的增长后,稳步上升,至2024H1市场渗透率已达到53.3%。作为L2+的基础配置,车道居中保持在2022年也开启了提速,至2024H1渗透率进入第二梯队,达到了34%。

  早期,主动刹车更多配置在豪华车型上。2019年,中国新势力(无主机厂背景)打破了这一格局,前期推出的车型定位相对高端,配置更丰富,因此渗透率一度超越海外豪华品牌,达到68%。但随着更多车型上市,市场被稀释。

  至2024H1,稳步上升的海外豪华品牌与其他阵营拉开距离,渗透率近96%。分指导价区间看,10-30万细分市场2022年开始步入快车道,特别是20-30万,至2024H1渗透率已达97%,已经跻身第一梯队。

  自动泊车入位(Automatic Parking)是一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驾驶员停车入位的功能。分品牌类型看,不论是否有主机厂背景,中国新势力品牌在经历了2021年的短暂低谷后,均恢复增长。

  至2024H1,中国新势力(无主机厂背景)市场渗透率最高,达到62%,中国新势力(有主机厂背景)与海外豪华品牌相当,分别达到42%和46%。自动泊车入位的功能是非常便利的,但当前还存在一些长尾安全风险,和法律权责难以界定。

  作为L2级智能驾驶的基础配置,主打智驾的中国新势力(无主机厂背景)自2022年低谷期后快速

  主要市场贡献来自零跑汽车、理想汽车和蔚来。同样是中国品牌,中国主流品牌2023年开始增长乏力,发展趋于平缓。

  2022年开始,中国新势力(有主机厂背景)快速的提升,渗透率一跃超越其他阵营夺得冠军,随后虽有小幅下滑,但并未影响大的向上发展的新趋势,至2024H1依旧领先其他阵营,渗透率达到87%中国新势力(无主机厂背景)2023年也开始发力追赶,至2024H1,渗透率达到77%。

  并线辅助,也成为盲区监测,借由安装在汽车上的感应器侦测车身周遭的物体,警告方式包含视觉、听觉、震动或体感。

  分品牌类型看,中国新势力(无主机厂背景)和海外豪华品牌在2022年渗透率达到一定高度后,增长趋缓。中国新势力(有主机厂背景)2022年开始持续发力,迅速向上,至2024H1已经超越其他全部阵营,取得第一,渗透率达到64%。

  经过了多年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目前大部分品牌阵营渗透率均能达到66%以上,唯有中国主流品牌增长乏力,至2024H1渗透率仅为37%。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